三國大傳:諸葛對司馬
諸葛亮
如果說諸葛亮給魏延留的是一條生死間半的路,而留給楊儀的則是一條最多不過賦閒置散而已的生路。顯然,諸葛亮在死時,已下決心「拋棄」了他們,這對於二者都是一種可悲的結局,但孔明並不肯把事情做絕,他一定是認為「多行不義必自斃」,而二人果然都選擇了一條通往黃泉的道路,這也是二人咎由自取了。諸葛亮不是神,但確實是一位既能料生前,又能料死後的智絕謀高的人物。
司馬懿
以下皆摘自《三國大傳:諸葛對司馬》第五回
司馬懿是一個純粹的目的論者,為了達到目的是可以忍受一切的。而在這個世界上自古至今,目的論者則多所成功。
司馬懿憑軍戰、憑智算,他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,但他不僅立於不敗之地,而且於上下手之間,便奪得了曹氏經營數十年的天下,這本身足以說明司馬懿並不是一個草包,也算得上三國時代的一位傑出的政治、軍事人才。尤其他的隱忍陰詐之樹,則遠高過諸葛亮,為達到目的,是不惜一切的,是能忍受一切的。巾幗之辱與奪取天下,哪個更重要呢?司馬懿深知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、「百忍成金」之至理。
但,只一個忍字並非是萬古成事之基。漢獻帝亦不得不忍,但忍到底還是丟了帝位,失了天下。忍與忍自有黃泉碧落之差別。英雄之忍,為小忍大不忍,而匹夫之忍,則是大忍小不忍。楚霸王英雄了得,可是他忍得把天下送人,而不忍讓人們說他不義;宋襄公可以不計勝負,卻不忍天下說他不仁。所以他們的忍都只能稱匹夫之忍。而司馬懿則可忍巾幗之辱,但是,凡危及他政治生存權利的人和事,他都毫不容忍地剷除。
……
那麼,為什麼曹操一生都不肯重用他,知道他必亂曹氏而又沒有殺掉他呢?……一是司馬懿發覺曹操對他存有戒心,因而拼命地表現忠誠於曹魏……工作起來日以繼夜廢寢忘食,以至於連餵馬的事他都親自到現場。由此竟然騙過了曹操。其二,由於司馬懿在太子府工作期間是曹丕鞏固太子位的主力幹將謀主,因而很得曹丕信任並感恩極深。曹丕總在曹操面前說他的好話,保護他,所以他才沒有被性忌多疑嗜殺成性的曹操除掉。
史書對司馬昭的評價是「太祖以雄才成名」,但最後一句是「名雖討賊,終為弒君」。歷史始終把司馬氏一家釘再了篡逆的恥辱柱上,但司馬氏終於坐收漁人之利,一統了天下。
曹操、劉備、孫權數十年浴血奮戰沙場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各自雄長一方,際會風雲龍爭虎鬥一生,自以為得意,怎知道一切都在為司馬氏做嫁衣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