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Get started
Go 語言簡介
圖片來源:Gophers
Go 於 2007 年誕生,由 Google 創建。
Go 程式語言沒有以下語法或機制:
- 沒有型別繼承。
- 沒有 exception handling 語法(沒有
try...catch
,也沒有throw
)。 - 沒有巨集(macro)。
- 沒有 enum。(可以用具名常數)
- 沒有局部函式(partial functions)。
- 不支援變數延遲估值(lazy variable evaluation)。
- 沒有運算子多載(operator overloading)。
- 沒有樣式匹配(pattern matching)。
- 沒有內建的 GUI 框架或套件。
如欲了解為什麼 Go 不支援某些語言特性,可參閱官方文件:Go FAQ。
Go 的優點與強項:
- 很適合開發 CLI 和伺服器端應用程式。
- 函式可回傳多個值。於是,函式可以輕易回傳錯誤,故也就不需要 throw exceptions 了。就如 Rob Pike 於 2015 年發表的文章所說,errors are values。直到現在(2024 年)依然如此。
- Concurrency。非同步呼叫的語法非常簡單直觀,跟循序呼叫的語法幾乎一樣。
- 單元測試在 Go 語言中是一級公民:測試程式的檔案名稱一律命名為「欲測試之程式檔名
_test
.go」,而且兩個檔案要放在同一個目錄下。例如 hello.go 的測試程式會叫做 hello_test.go。 - 標準函式庫提供了常用的工具套件,包括網路通訊、HTTP、序列化、加解密等等。
如果需要開發跨平台的 GUI 應用程式,可以試試開源專案 Wails。
Go Runtime
每一個可執行的 Go 應用程式的內部結構大致如下圖:
除了應用程式本身的機器碼和它依賴的外部套件(dependencies),還會包含一個叫做 Go Runtime 的東西,用來管理應用程式執行時的行為:
- Go Scheduler: 管理併發的(concurrent)函式,即所謂的 goroutines。
- Garbage Collector: 簡稱 GC,它會監看應用程式的記憶體使用情形,自動將沒有用到的記憶體回收。
撰寫 Go 程式的時候不用擔心何時該回收記憶體,這都要歸功於 GC 在背後提供的服務。
如欲了解 GC 的運作細節,可參考官方文件:A Guide to the Go Garbage Collector。
Goroutines
Goroutines 是獨立執行的併發函式(concurrent functions)。
如果說「併行」或「並行」,很容易令人迷惑到底所指為何,故我選擇把 concurrent 翻譯為 「併發」,parallel 則為「平行」,以便容易區別。明確起見,有時甚至只寫英文,例如 concurrency(中文也許可用「併發能力」,但還是覺得英文最不易令人混淆)。
Concurrency 是 Go 語言在設計之初就提供的特性,而不是後來想到才加入的。Go 的併發函式有一個專屬名稱:goroutine,其寫法相當直觀且簡單,跟循序執行的函式沒有太大差別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有一個函式叫做 parseFile()
:
func parseFile(filename string) {
...
}
如果只需要循序執行,呼叫該函式的寫法為:
parseFile("file1.dat")
parseFile("file2.dat")
若需要併發執行,則呼叫的時候加上關鍵字 go
即可,像這樣:
go parseFile("file1.dat")
go parseFile("file2.dat")
其美妙之處在於,無論是循序還是併發執行,改變的地方只有呼叫該函式的寫法,而函式本身的宣告完全不需要改動。
有的程式語言在撰寫併發函式的時候,會要求必須在函式宣告的地方加上額外的關鍵字(例如 async
),代表該函式必須以併發的方式呼叫。換言之,一旦函式宣告為併發函式,那麼它的上游(呼叫端)也必須是併發函式,如此一路沿著呼叫路徑往上層蔓延開來。
Go Scheduler
當一個應用程式執行起來的時候,是由作業系統將它載入至記憶體中,這個載入記憶體中運行的應用程式叫做 process,中文譯為「行程」或「處理序」。每一個 process 裡面有一條執行的主線(可簡化理解為主流程),即所謂的 main thread,而 thread 就是每個 process 當中最小的執行單元,中文譯為「執行緒」或「線程」。除了 main thread 之外,一個 process 裡面可以有其他 threads,經常稱為 worker threads。如果機器本身有多個 CPU 核心,便可能讓一個具有多執行緒的應用程式同時執行多項工作,從而提升效能或改善回應品質(responsiveness)。
在多執行緒的情況下,作業系統會視需要進行執行緒切換,也就是讓 CPU 在不同的執行緒之間切來切去,這個過程叫做 context switching。這個切換執行緒的操作會有不少成本,因為 CPU 必須先保存當前執行緒的狀態資料,然後載入下一個執行緒的狀態並執行它。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,眾多執行緒都需要少數幾個 CPU 提供服務,便會導致大量且頻繁的執行緒切換,因而降低應用程式的效能。
為了減少執行緒切換的成本,並簡化多執行緒應用程式設計的複雜性,Go 提出了以下對策:
- 將作業系統的執行緒簡化(抽象化)為 goroutines。
- 提供 goroutine 專用的排程器(scheduler)來簡化作業系統處理執行緒的排程工作。
如下圖所示,Go 排程器的主要工作就是把 goroutines 分派給特定的執行緒。應用程式運行時,可能有成千上萬個 goroutines 在排隊等待自己被分派到一個執行緒。
在 Go 應用程式中,goroutines 之間的 context switching 成本比作業系統層級的執行緒切換成本更低,因為 Go Scheduler 是屬於應用程式層級(另一種常見說法是 user space)的處理,而未涉及作業系統核心層級(kernel space)的低階工作。
當一個 goroutine 被阻斷而暫停工作時(例如可能正在等待某個磁碟或網路 I/O 操作),Go Schedular 就會暫時把它晾在一邊,並將它占用的執行緒分派去執行另一個需要執行的 goroutine。如此一來,同一個執行緒便得以重複使用,服務多個 goroutines。此外,一個 goroutine 占用的記憶體空間相當節省:剛開始只需要配置 2KB 的堆疊記憶空間,之後則會根據實際需要增加或縮減。
這裡的介紹比較簡略,若有興趣深入了解 Go Scheduler 的內部工作原理,可參考這個影片:GopherCon 2018: The Scheduler Saga。
Channels
(TODO)
建立開發環境
安裝 Go
請參閱官方文件:Download and install
安裝完成後,開啟命令列視窗,執行 go version
命令查看版本。
撰寫本文時,我安裝的 Go 版本是 v1.23.0。
VS Code
我慣用的程式碼編輯器是 VS Code,所以這裡只介紹它的相關設定。
與 Go 有關的 VS Code extensions:
- Go for VS Code by the Go Team at Google
- Go Test Explorer
安裝 Go tools
安裝好 Go for VS Code 之後,接著安裝 Go 工具鍊。步驟為:按 Ctrl+Shift+P 或 F1 開啟 Command Palette,然後在搜尋框輸入 Go: Install/Update tools
,接著會出現下拉清單顯示建議安裝的 Go tools,全選之後按 OK 即可。參考下圖:
左下角的 Go 面板可以查看 Go 環境變數以及安裝了哪些 Go tools。
亦可參閱:Install and configure Visual Studio Code for Go development。
如果已經有正確安裝 Go 工具鍊的相關工具,在預設情況下,按 Ctrl+S 存檔時會自動重新排版程式碼,可輕鬆維持一致的程式碼風格。如欲查看預設的自動排版選項,可以按 F1
或 Crtl+Shift+P
開啟命令面板,輸入 Preferences: Open Default Settings (JSON)
,便可以找到所有跟 Go 有關的預設選項。底下僅摘錄其中一部份:
// Configure settings to be overridden for the go language.
"[go]": {
"editor.insertSpaces": false,
"editor.formatOnSave": true,
"editor.codeActionsOnSave": {
"source.organizeImports": true
}
},
// Enable intellisense, code navigation, refactoring, formatting & diagnostics
// for Go. The features are powered by the Go language server "gopls".
"go.useLanguageServer": true,
其中提到的 "gopls"(讀作 "go please")是官方提供的、用於 VS Code 的 Language Server。只要有安裝 gopls,在 VS Code 中撰寫程式就會有許多方便的編輯功能,像是 intellisense、重構、排版程式碼等等。下圖展示了 gopls 的一個貼心功能:當程式中使用了 Deprecated 函式或套件時,VS Code 編輯器會自動顯示刪除線,以提醒它們已經被棄用了。
備註:如果專案目錄下沒有 go.mod 檔案,gopls 仍然可以發揮作用,但其功能會受到限制,例如上圖中的刪除線不會出現。
參閱: gopls 官方文件
順便提及,Go 提供的程式碼排版工具預設會使用 tab
來縮排,而不是插入空白字元,故剛才展示的預設選項中,editor.insertSpace
預設為 false
。建議不要更改這個選項,以確保所有的 Go 程式碼維持同樣的風格。
除錯
欲在 VS Code 中除錯 Go 程式,通常需要建立 launch.json 來提供一些必要的參數。
舉例來說,如果命令列應用程式執行的過程中有用到 fmt.Scanf()
來獲取使用者輸入的字元,在預設情況下,VS Code 除錯應用程式的時候是以整合式終端機視窗(integrated terminal)來顯示應用程式的執行過程,而這個整合式終端機並沒有辦法接受使用者輸入的字元。像這種情況,就會需要告訴 VS Code:除錯我的應用程式時,請改用外部的終端機視窗(external terminal)。底下是一個 launch.json 範例:
{
"version": "0.2.0",
"configurations": [
{
"name": "Launch Package",
"type": "go",
"request": "launch",
"mode": "auto",
"program": "${fileDirname}",
"console": "externalTerminal"
}
]
}
有關建立 launch.json
的方法以及詳細的參數說明,請參閱 Go Wiki : debugging。
Color Theme
我慣用的 Color Theme 是 Dark Modern
,主要是因為:
- 編輯區容易辨認目前正在編輯的 tab 是哪一個。
- 在 Explorer 面板中顯示 Git ignored 檔案時,顏色不會過於昏暗而導致難以辨識。
如下圖所示:
VS Code 其他設定
我覺得 VS Code 預設的 Explorer view 在顯示資料夾和檔案的樹狀階層時,內縮的距離太小,以至於階層區分不明顯。欲修改預設值,可按 F1 或 Ctrl+Shift+P 開啟 Command Palette,然後在搜尋框輸入 Preferences: Open User Settings
,接著在 Settings 的搜尋框輸入 Workbench tree indent
,便可找到對應的選項。我通常將此選項的數值設定成 14 或 16(單位是 pixels)。
References
先這樣,也許有空時會再更新。 我的其他站點: